梧桐河
梧桐河,原名鳳溪,又稱印度河(River Indus),相傳是由上世紀英國殖民時期的一位印度籍測量師在新界進行考察時引用家鄉河名而命名。其流域分佈上水、粉嶺和龍躍頭等地,上游源於西邊的紅花嶺和黃嶺,幹流隨後流經虎地坳,並與附近的石上河和雙魚河匯合,在地圖上看來形成小三角區,最後接駁分隔香港與中國大陸邊境的深圳河,是該河系的一條大支流。梧桐河一直以來為各式各樣的物種提供生存所需的自然資源和棲息之地,在支持香港生態系統方面功不可沒。此外,村民以往的生活方式主要圍繞農業和養殖業活動,故多年來的農作物都連年豐收,而居民的起居飲食亦受惠於梧桐河充足的水源。回顧1963年的水荒,當年香港出現了大旱,水塘儲水量嚴重不足,民間因此開始了維期一年的制水之若,而港府亦同時實施了一連串的應對措施,其中一項則是撥款啟動「泵取梧桐河水計劃」,其旨在興建一個永久性抽水站和加設堤壩,用以抽取梧桐河夏季多餘的水量,一方面可輸往市內水塘作儲備,另一方面亦可減輕河水泛濫之災。正正因為河水成為了廣大市民食水之用,梧桐河附近一帶的厭惡性行業(例如染製牛皮廠)所製造的污水問題漸漸受到大眾關注,並促使了後來的河水改善政策,包括大埔民政署提出將50間硝皮廠撤離梧桐河一事,以及由新界市政署展開歷時三個多月的河道潔淨工作,該行動共清理了四百公噸垃圾,大大提高了梧桐河的衛生質素。雖然河水的充裕度紓緩了當期時食水不足的情況,雨季時卻不時造成嚴重水浸,影響虎地坳的居民生活。位於花海魚塘的石坡頭碑佐證了多項香港新界歷史上於有關梧桐河的重要水利工程,為求減低水浸頻繁的情況,令村民可以安居樂業。後來,政府更於2002年完成治河工程,成功拉直及擴闊原本迂迴曲折的河道,延伸了梧桐河在近數百年歷史中的不斷改進,劃寫了有效地管理水資源和減輕水浸影響而引以為傲的故事。如今河道安全性和美觀度均有所提升,成為不少居民和遊人到此運動、釣魚、玩模型船的不二之選。
建於60年代的梧桐河抽水站,負責抽取梧桐河河水,送往如大欖涌水塘和船灣海水塘等儲水處作儲備。
旁邊仍豎立著幾條混凝土燈柱,石面還可清楚看見GEC(General Electric Company)的字樣,亦即已在上世紀結業的英國通用電氣公司標誌。